在第三次中东战争期间,以色列仅用六天的时间,就把埃及、叙利亚打得溃不成军,还夺取了西奈半岛以及戈兰高地。之后,埃及、叙利亚想要收回被丢失的土地,但以色列却不想归还。于是,埃及、叙利亚厉兵秣马,以突袭的方式发起了第四次中东战争。虽然有十个国家的支持,但埃及、叙利亚又失败了,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?
一、先发制人
以色列之所以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取得胜利,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采取了突袭的方式,直接将阿拉伯国家的飞机摧毁在机场上,从而掌握了制空权。俗话说“吃一堑,长一智”,经过第三次中东战争的教训,阿拉伯国家对于这次战争的准备还是颇为充分的。从1972年开始,埃及的萨达特总统就不断放话,要与以色列开战。
1973年4月,在接受美国新闻周刊的访问时,萨达特总统再次发出向以色列开战的言论。之后的一段时间里,阿拉伯国家不断进行军事演习,每次都引起了以色列军方的注意,但没过多久就平静了下来,这让以色列觉得对方是在虚张声势,从而放松了警惕。1973年10月6日,埃及、叙利亚向以色列发起了突袭,战争真的爆发了!
二、十国支持
之所以选择在这一天,也是有原因的。原来这天是以色列的“赎罪日”,这是犹太人最为重要的节日之一,他们会在这天放假,并且会禁食,还避免使用武器、电子器材等。因此,第四次中东战争也被称为“赎罪日战争”。除了埃及、叙利亚外,还有十个国家支持他们的行动,并为此出兵出钱。
约旦为避免与以色列直接交战,派兵前往叙利亚;伊拉克虽然不和以色列接壤,但还是派出了数万远征军;一些军事力量不强的国家,比如沙特、科威特、利比亚,除了象征性地派出了一些军队外,还在经济上提供支持;另外,阿尔及利亚、突尼斯、摩洛哥、朝鲜、古巴、乌干达、苏丹也派出了一些军队。
三、先胜后败
这场战争出乎以色列的意料,因此在战争之初,阿拉伯国家的军队确实一度占据上风。埃及军队突破以色列的“巴列夫防线”,之后渡过苏伊士运河,进入了西奈半岛。接着,埃及军队进行防守,对进行反攻的以色列军队造成了沉重打击。在戈兰高地上,叙利亚军队也展开了激战,给以军造成了不小的伤亡。
然而,战争形势很快就发生了变化,以色列首先在戈兰高地上取得了进展,并且将战火烧到叙利亚境内,距离大马士革只有40公里。接着,以色列在西奈半岛上也取得了胜利,见缝插针,再度攻入苏伊士运河附近。以色列之所以反败为胜,与美国有着直接的关系。美国向以色列提供了大量军事援助,帮其稳定局势。另外,阿拉伯国家没有在战争初期乘胜追击,也给了以色列喘息的机会。
股市杠杆公司,长江配资,鑫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